全力保障“三夏”生產,破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全程機械化作業難題,守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初一公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鼓勵黨員干部帶著對工作的思考,分行業、分批次、分區域深入“三農”一線進行調查研究,找問題、出方案、解難題,推動我區“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
“只有撲下身子、沉到一線,邁開步子、走進地頭,實地察看、切身體驗,才能摸到實實在在的情況,拿出有效管用的辦法。”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參與調研的同志說。
盯農時 做實生產服務 保障全年糧油豐收
今年以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立足“早”,突出“快”,狠抓“實”,把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工作實效。
成立“三夏”工作專班,自6月起赴五市督導檢查夏收準備和安全生產工作,及時向社會公布24小時機收咨詢電話,幫助群眾解決夏收困難問題,打通堵點卡點。指導凍害、冰雹等受災嚴重的縣(區)查漏補缺,搶抓土壤墑情適宜的有利時機,組織開展麥后復種,努力實現以秋補夏、以草補糧,完成糧食生產任務;積極實施糧食作物單產提升行動,落實糧油作物單產提升技術措施,釋放秋糧單產提升潛力。
強化部門會商研判、監測預警、協同處置等機制,及時發布災害性預警信息和應對措施,做好救災物資儲備,確保信息到戶、措施到田,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科學防汛抗旱;緊盯關鍵農時,加密墑情監測,做好重點作物重點病蟲害監測預報,及時發布預報信息,多途徑多形式開展技術指導,確保糧食穩產豐收;用好農業救災資金,支持災后生產恢復,對因災絕收地塊抓緊補種飼草等作物,實現以草補糧,最大限度挽回經濟收入。
針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全程機械化作業難題,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在制定并印發《寧夏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要點》《寧夏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掛圖》等基礎上,建立大豆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所需機具清單目錄,對2245臺播種機械、475臺植保機械、654臺收獲機械進行建檔登記,組織改制了2245臺播種機械,將大豆玉米急需機械優先納入補貼目錄,并給予35%的優先補貼。
同時,根據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除草、山區膜上播種等難點問題,聯合農機生產企業和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研制自走式大豆玉米專用除草機和專用施肥除草機、自走式大豆玉米膜上播種機等6臺(套)作業機械,解決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除草及山區全膜覆蓋種植完全依賴人工點播的難題。
送農技 專家現場指導 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為推進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切實發揮黨員干部服務基層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組織園藝技術專家走進吳忠市利通區,針對設施瓜菜在品種選擇、土壤連作障礙等方面的生產實際問題,“手把手”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專家團隊從新品種引進、標準化種植、拱棚改造升級等方面,解決了利通區瓜菜生產中品種單一、勞動力投入高、病蟲害加重、效益不穩定等問題;通過推廣配套溫濕度精準調控、蜜蜂輔助授粉等技術,實現早春西瓜低溫凍害零發生、坐果率100%,每畝降低勞動力成本1000元以上;與寧夏農林科學院深化合作,聯合開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落實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0個,每個基地幫帶產業領軍人才、農業專業人員和“鄉土人才”3名以上,為利通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聚焦“我區鯉魚草魚等常規水產品品質下降,養殖效益偏低,傳統市場優勢弱化”的問題,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精準發力,大力實施鯉魚草魚提質增效工程。召開全區瘦身魚養殖現場培訓會,深入開展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活動,提振漁企漁戶養殖信心,推動全區瘦身魚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組織開展瘦身魚養殖技術試驗示范和品質鑒定,總結提煉技術模式,提高經濟效益;深入挖掘“銀川鯉魚”地理標志產品歷史文化內涵,圍繞生產加工各環節,利用新媒體等平臺加強宣傳,持續輸出文創產品,增強知名度與認知度,打響區域公用品牌。
守安全 監測耕地土壤 強化質量安全監管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把開展耕地土壤安全利用作為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重要抓手,聚焦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受污染耕地土壤修復治理等重點任務,精準推進耕地土壤安全利用及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工作,確保百姓“米袋子”“菜籃子”安全。
對我區156畝安全利用類耕地和450畝潛在污染地塊開展土壤深度監測,對每個監測點位監測土壤中鎘、鉻、汞、鉛、砷5種重金屬及土壤pH值,進一步摸清污染分布特征和規律,科學制定“一地一策”的安全利用措施。按照農業農村部《輕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與治理修復推薦技術名錄》標準規范,在我區土壤詳查和類別劃分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區,采取原位鈍化、優化施肥、葉面調控、微生物修復等安全利用技術措施修復土壤。目前,已施用修復材料24.6噸、修復肥料58.3噸,治理完成率達到80%以上。同時,邀請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專家,對涉及修復治理的40余戶農戶進行土壤安全利用技術服務指導。
守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初一公里”,嚴把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關,更新完善種養主體、農產品收購主體和批發(農貿)市場名錄,將1768家農資生產經營主體納入自治區追溯平臺動態監管,持續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積極推動農產品上市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共備案農資21644個,開具合格證210.27萬張,檢查農藥種子化肥等生產經營主體2928家(次),立案查處農資案件70件。
針對“菜籃子”基地等重點區域,加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監督抽查和專項抽檢頻次,共完成農產品定量抽檢5027批次、速檢127312批次,抽檢合格率98.7%,處置風險監測不合格問題產品14批次,有效防止不合格農產品上市流通。(記者 張 瑛)